“奇才少年”真的是被抑郁症杀了吗

2016-02-29来源 : 互联网

2月24日,网络曝出陕西省西安中学18岁高三学生林嘉文跳楼**身亡消息。因林嘉文生前曾撰写出版两部达70余万字的历史著作《忧乐为**: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和《当道家统*中国:道家思想的政*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被誉为历史界奇才少年。他的**死亡,顿时引来网上一片哗然。

网评中除广泛的惋惜“奇才”少年早逝之外,更多的人对其**原因表示关注。西安中学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林嘉文身亡一事,并表示林嘉文生前在吃药控制抑郁症,似乎又是一个被抑郁症所害的中学生。

“少年奇才”受多方高度肯定

陕西师范大学宋史名家李裕民教授对林嘉文在高一期间完成,于2个月前发行出版的《忧乐为**》序言中评价说“此书**符合学术规范,言必有据,注文长达6万多字,占全书五分之一以上。博览群书,引证古籍127种,今人论著311种,其中外国著作四十余种。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有关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成果,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分析,提出取舍意见。其*学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其水平放诸当今有关范仲淹庆历新政较为**的论著之列,也是当之无愧的”。如此的评价,显然是对少年奇才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一个15、6岁的高中学生,完成如此多的阅读,并能加以归纳思考,总结出自己的认识和结论,确实令人称奇。从过去的有关林嘉文的报道看,“奇才”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阅读历史著作,2年多前就出版了**部历史专著《当道家统*中国:道家思想的政*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品学兼优”奇才。可一切的奇也好才也好,却都被“抑郁症”带走了,实在令人扼腕不已。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林嘉文跳楼前据说留有遗书,也许其中能告诉我们他选择的真实心路。中学生因“抑郁症”**近年来时有报道,似乎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可是,人们在惋惜之余,是否应更多反思检讨,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年,选择了最不应该的选择,尤其教育界和家长们,应该快速行动起来,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悲剧的不断发生。

近年来各种名人因“抑郁症”死亡的报道日益频繁,人们自觉身边发生“抑郁症”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多,社会对“抑郁症”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抑郁症”**似乎也成了许多不合理死亡的最好理由。

其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抑郁情绪”,绝大多数人通过自我内外因素的调节,都能获得改善而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纠缠。那些最终成为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尤其走向**的少数人,除了可能存在的生物遗传因素作用外,更多的是其生活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无法摆脱,加上个人心理缺陷,并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过程所致,其抑郁症并没有得到真正积极有效的重视和*疗。从林嘉文的有关信息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令人不解和不安之处。

青少年成长不应忽略心灵承受力

去年12月16日,林嘉文的《忧乐为**:范仲淹与庆历新政》新书发布会上,有这样的报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林嘉文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学校的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高远卓越的育人理念以及教师的支持鼓励密不可分,纷纷对西安中学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表示认可和期许。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兴趣使然,有所努力和学习心得,本是非常值得高兴之事,如果假与时日,随着孩子心智发育的完善,知识视野的积累,很可能终成大器造福社会。可是如此早的盛名和期许,是否给一个并未成熟的少年过于巨大的压力呢?

从报道中分析判断,林嘉文的抑郁症,可能从2014年出版**部专著后就开始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既要完成好自己的学业,还要阅读那么多晦涩难懂的古籍文献,并把研究总结成心得,著述数十万成书出版。这样的工作,专家评论甚至超越了许多专业学者,的确非常惊人。可如果这个孩子不是超人,那他得承受多大的压力,经历怎样的心理磨砺,并放弃许多普通孩子的生活内容才可能完成。一个如此**的少年,在高考的前夕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很难说不是因为长期内心巨大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无望所致。

据说林嘉文其实已在接受“抑郁症”的*疗,可仍然没能阻止他的极端行为,显然他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并没有缓解,其内心的痛苦和恐惧也没能得到控制和减轻。真正导致林嘉文**的原因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即使“抑郁症”是直接祸首,家长和学校是否应反省,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并无法摆脱。

当今社会越来越急于孩子的早日成才,青少年成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人的生长发育更是有规律的过程,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多少都会导致个体身心发育的障碍。虽然目前还很难了解“奇才少年”死亡的真正原因,也不能轻言林嘉文的成长中难免“拔苗助长”的环境,但从林嘉文的言行中,他的早熟、早慧与对世界的认知,显然有很多超越其相应年龄心灵承受力的不可承受之重。虽然他自认为有很多深刻的认知,但事实上,他对世界、对生死的许多认知并不真正成熟。也许,“奇才少年”并不仅仅受害于“抑郁症”,如果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不能真正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正常、适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成长环境,类似的悲剧必然持续发生。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诚恳呼吁社会、学校与家长关注青少年成长心理,摒弃浮躁心态,给予他们及时的心理指导与帮助,因材施教,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整个社会心理越来越浮躁的时代,这显然是一条艰巨漫长之路,但我们必需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起。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