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征集令”还在朋友圈刷屏。煽情的文字,让更多的知道了韦思浩这个名字。一位拾荒老人;一位在进图书馆看书之前,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拾荒老人;一位领着每月5600元退休金、离世之后才被女儿们发现以匿名的形式,资助了众多寒门学子的拾荒老人。
这是一个充满人性与正能量的故事。作为身处杭州本地的作者本人,在我眼里,2015年*感动的人物,非他莫属。一个以拾荒者看书前洗手为例,而被媒体描述成有人性关怀的图书馆,背后的拾荒者故事被如此忽略,这是一个很不人性的事情。
因为文章后附加的要求转发、并写下连环签名“我愿附议这个行动”的诉求,很多人忽然发现有一种被道德**了的商业操作感,进而对这个公众**号倡议的、在浙大图书馆门口“为老人塑一座像”,表现了强烈的反感情绪。一场争论由此展开。
“鲁班征集令”为何横插一杠
对拾荒老人的赞美与敬重,现在已经很难分清究竟是对这位逝去的老人的补偿,还是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自己感动与疏忽的心理填补。在“鲁班征集令”于自媒体中扯起“附议”这面大旗之前,浙江本地媒体已于2015年12月25日,联合发起了为老人做一个纪念雕像、成立以韦思浩命名的公益助学基金活动。其中纪念雕像的成本,采取网络众筹的方式,在短短几小时内,已经获得5万余元的资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座雕像,将平平静静地安放在老人生前常去的杭州图书馆内。
然而与“鲁班”这个名字八竿子打不着的“鲁班征集令”的横插一杠,在另一个**场似乎吹皱了一湖静水,争议随之而来。不少网友在这个“情动杭城”的煽情帖中发现,拾荒老人的身份被“浙大管理学院鲁老师的助教们”搞的这个“浙大微鲁班”**公众号给牵强了去,文中所述的老人参与“编纂《汉语大词典》”,也无从考证。
于是,人们不怀疑拾荒老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大上,却怀疑起这个自媒体任意拔高老人形象的目的何在了,进而对这个刷屏的“附议”表示坚决反对。
作为一个传播者,“浙大微鲁班”的**公众号是不专业的。因为失真,它带给这个拾荒者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感染力,未来的副作用相当大。但这个自媒体,却犯了此前宣教文本的专业媒体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犯下的大忌。它很专业地把住了人们易于感动、崇敬好人的心态,将一名道德人物,以道德的传播方式,完成了一次能量传递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媒体的刷屏与关注。但今天的这种传播方式,显然已经**灵验了。这种高大上的诉求,反而将这个人物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一点,在围绕该不该为拾荒老人塑雕像问题上,已经呈现了出来。
“浙大微鲁班”的煽情文字中,其实已经为这位老人“塑”了一座失真的雕像了。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原本*朴素的感动与情怀,被掺杂了功利与喧哗、拔高与虚假。这样的“雕像”,不塑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