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约 50 多年前进入公众生活,目前在美国约超过 80%的性活跃期(15—44 岁)女性使用联合口服避孕药,**范围内更有数亿女性口服避孕药。联合口服避孕药多为合成的雌激素(estrogen)和孕酮(progesterone),通过抑制脑下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抑制排卵从而达到避孕目的。
市场上销售的避孕药让人眼花缭乱,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女性口服避孕药基本上都是短效避孕药,连续服用 21 天,中间不间断,停药 7 天后开始服用下一周期。长效避孕药(如悦可婷 - 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一个月只需服用一次,虽然方便,但对激素释放控制不稳定,副作用较大,市面上已很少见。
还有一种大众可能更为熟知,就是紧急避孕药(如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片)。由于国内媒体的宣传,紧急避孕药被滥用,这一点一直被学术界所批判,其实紧急避孕药只是一种“非常手段”,是事后补救措施,对身体损害很大,万万不可当作日常避孕之用。目前中国紧急避孕药使用、销售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这亟需关注和改变。
众说纷纭“好处”、“副作用”
关于女性避孕药的安全性问题,我们翻译了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2015 年度一些关于女性口服避孕药的“好处”与“潜在副作用”的文献摘要,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科学的参考:
1.韩国三育大学研究发现,由于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体内雌二醇水平较低,口服避孕药很可能影响韧带的组织性能,增加膝关节的运动损伤。
2.上海交通大学的调研指出,口服避孕药可增加异位妊娠发生几率。
3.芬兰图尔库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的调研结果显示,骨量缺乏和骨质疏松或许也和口服避孕药有关。
4.美国帕克大学通过研究 10562 例静脉血栓栓塞女性患者,发现口服避孕药可提高患静脉血栓风险。
5.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研人员发表病例报告称,两名有既往精神病史的女性在口服避孕药后发生抑郁症状。
6.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特定类群青春期女性在口服避孕药后易患静脉血栓栓塞,原因是雌激素受体(ER-α)多态性导致的雌激素作用和血栓形成倾向基因的突变。
7.英国牛津大学科研人员追踪 517 例**癌女性患者,发现口服避孕药也位列导致**癌的危险因素。
8.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口服避孕药女性(29 名)血液后发现,口服避孕药可能在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
9.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文章揭示,长效孕激素避孕药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导致子宫内膜血管形成异常。
10.卵子超排可获得足够数量的卵子,是体外受精(IVF)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石荷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对 1343 名女性志愿者的研究提示,超排卵前口服避孕药调整经期可显著降低妊娠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超排卵前口服避孕药究竟对 IVF 成功与否有无影响仍存在争论。
11.有效预防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的女性意外怀孕能够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有研究指出,激素避孕有可能影响抗病毒药***果,加速 HIV 疾病进程。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研究发现,激素避孕并未发现与抗病毒药***果或 HIV 疾病进程存在相关性。
12.*新研究发现,使用激素避孕会对使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脑影(task-based fMRI)检测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性成像产生影响;而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脑影(resting-state fMRI)成像无明显作用。
13.美国**巴马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醋酸甲羟孕酮、复方**避孕环可改变女性生殖道环境,显著降低宫颈**液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产生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α、趋化因子 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
14.口服避孕药可改变年轻女性的言语清晰度?
15.口服避孕药与非激素避孕方式相比并不会使体重增加,但可略微改变体脂百分比。醋酸甲羟孕酮注射却可致体重增加 。
16.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研究发现,口服避孕药女性(53 例)比正常动情周期女性(74 例)血压偏高,肌肉交感神经活动、心排血量、外周阻力则无显著差别。
17.希腊雅典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4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术后 5 年内发生复发。术后连续性口服避孕药可减轻痛经、骨盆疼痛,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和子宫内膜瘤发病几率。然而,意大利罗马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科研人员指出,术后连续性口服避孕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直接关联需要进一步确定,避孕药中哪一种激素发挥作用有待研究。
18.英国牛津癌症流行病学会提供的“大数据”(23257 例卵巢癌和 87303 例健康女性)表明,口服避孕药可长期保护女性罹患卵巢癌,据估算口服避孕药可能已防止 20 万卵巢癌发生和 10 万人因卵巢癌死亡。
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织建立并分析了 27276 例子宫内膜癌女性和 115743 例健康女性构成的数据库,预计口服避孕药预防了约 40 万例子宫内膜癌。
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者统计,2010 年澳大利亚有 105 例乳癌(占比 0.7%)和 52 例宫颈癌(占比 6.4%)归因于与口服避孕药相关;另一方面,过往口服避孕药史据估算降低了 1032 例子宫内膜癌(占比 31%)和 308 例卵巢癌(占比 19%)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