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出伏后或迎来“秋老虎”?

2014-08-18来源 : 互联网

如何应对出伏后或迎来“秋老虎”?8月17日为末伏,一年中*热的“三伏天”结束了,不过出伏只是一个节气,实际体感、温度和节气并不**吻合,距离气象意义上的入秋(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22℃)还有一段时间,高温天可能会卷土重来。这也意味这我们常说的“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的天气)还可能向我们袭来。如何应对“秋老虎”,福建**研究会会长叶锦先教授为各位支招。

叶锦先教授说,从*近的气候看,福州受暑气的影响还比较大,*高气温还是突破了30度。这时候不宜贴秋膘,在饮食上仍然要以防暑为主,尽量吃清淡的食物和五谷杂粮,多喝些清凉的饮料,可摘取新鲜的桑叶或荷叶熬水喝,利于防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候吃些应季的水果*合适不过了,福建地区产的山区梨就很好,选择水分比较多的能够润燥养肺。起居方面,需要调整晚上入睡的时间,比夏日稍早些,还是要早起,到深秋的时候,适当的晚起。

民谚有云,“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季炎热,大量食瓜已使肠胃抗病能力下降,立秋后再不“收敛”,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所以**提醒,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而且立秋后,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人体的汗液蒸发较快,皮肤容易干燥,汗液中还要丢失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可多吃一些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如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并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以适当服食维生素B和维生素C。

秋膘莫急,说到立秋的风俗,不得不提“贴秋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适当进补,是**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佳时机。不过立秋前后福州的气温仍然较高,这时吃狗肉等热性食物来“贴秋膘”很容易上*,还是适合吃鸭肉、鱼肉、山药、百合等偏凉的食物来润燥。润燥之余,还应注意清暑祛湿。这是因为立秋处于夏秋两季交替的过渡时期,一方面秋燥当前,另一方身体内还可能积聚有夏季的暑湿。因此,辛辣生冷的食物和油腻、燥热的食物都要少吃。

养肺莫等,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收敛,阴气生长。中医学上五脏与季节的对应关系,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此时尤其需要“照顾”。要想养肺,饮食方面宜“少辛多酸”。葱、姜、辣椒等辛辣的食物,会发散肺气,要尽量少吃;西红柿、橘子、石榴等酸味蔬果可以收敛肺气,可适当多吃些。

除了饮食,还应注意心情的调节。“悲秋”*易伤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同样可以达到养肺的效果。在可能出现的“秋老虎”天气里,尤其要防备夏秋高发病的“侵袭”。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季节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胃肠疾病,夏秋之交多发胃肠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过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感冒,立秋后温差大,容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内注意通风。身体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预防感冒。

脑血管疾病,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脑血管病变增多,很容易诱发中风。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预防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

呼吸道疾病,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

手足口病,夏秋之交小儿手足口病多发,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手足口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粪便等感染,因此应做好宝宝日常用具的消毒,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肠胃病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就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会引发腹泻。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