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所说的糖只有寥寥数种,都不能等同于科学领域的糖,更是不能将之等同于碳水化合物。因为以为它们等同,就直接作大死不吃碳水化合物,这样的行为是千万要不得的。
一、为什么应该讨论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区别?
碳水化合物现在已经因为躺了精制糖的枪,而被部分不太清楚相关方面知识的特殊需要人群(比如减肥者,糖尿病患者)盲目地**。殊不知,不分青红皂白地**摄入碳水化合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对于一些人来说,很有可能搞不好肥没减掉,倒还搞出一身病。
因此,让大家明白碳水化合物、科学领域中的“糖”和生活中所说的“糖”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带来的代谢疾病预防控制效应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很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
二、“碳水化合物”是什么?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是由碳(C)、氢(H)、氧(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当初之所以叫这些化合物“碳水”,则是因为当时的人看到的所有这类化合物,分子式中氢和氧的比例都正好和水一样,是 2:1。虽然后来我们发现有例外,譬如 @刘一鸣 提到的鼠李糖的氢:氧就是 12:5,但是当时的人哪里知道有这么个奇葩会在后面杀出来啊摔!而当他们这么叫了几十年之后,咱们也就只能跟着这么叫了。
1998 年,FAO/WHO 根据化学结构将碳水化合物分为三大类,目前已经作为被广泛承认的分类方法写入营养领域教科书:
糖(saccharides),平常大家熟悉的葡萄糖、白砂糖、木糖醇就是这一类的成员。
寡糖(oligosaccharides),又称低聚糖,为 3~10 个单糖通过糖苷键构成的聚合物。**的栗子有麦芽糊精和低聚果糖。
多糖(polysaccharides),为 10 个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 1,4- 或 1,6- 糖苷键相连而成的聚合物。
三、“糖”是什么?
营养科学领域中所说的“糖”,只指属于 Saccharides 的单糖、双糖和糖醇
从上面的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大家已经能够发现,糖只是碳水化合物大家族中的一类。只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大家族中很多分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糖”字,一些人才会把碳水化合物误称为“糖”。就像核苷酸形成寡核苷酸、多聚核苷酸一样,各种糖互相连接形成寡糖、多糖。它们一起才组成了碳水化合物大家族,所以糖**不能代表碳水化合物。
科学研究中有时会把一些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称为“XX 糖”(比如“琼脂糖”),但是严格按现在的分类来讲这些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并不属于“糖类”,只是由于历史上大家习惯了这么叫就继续叫下去。
根据 FAO/WHO 标准,糖类又分三种:单糖、双糖和糖醇。
单糖:不能被水解的*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按照羰基在分子中的位置可分为醛糖和酮糖。*有名的代表有葡萄糖,以及构成 DNA 的核糖。
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结合而成,也就是我刚刚说的两块砖抹上水泥拼在一起变成的结实的大砖头。*有名的代表有白砂糖的主要成分蔗糖,学生物的应该知道海藻糖。
糖醇:是单糖还原后的产物,*有名的代表是木糖醇。学医的肯定对甘露糖醇也不陌生~让人腹泻和利尿的必备利器啊~
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糖”,只是 Saccharides 这一个类中的特定几种
科学领域里说到“糖”代指的糖类可多了去了,大家都知道葡萄糖、蔗糖、乳糖(Lactose)是糖,稍微学得多一些的会知道核糖(Ribose)、半乳糖(Galactose)和木糖(Xylose),可是你们知道糖类里面还有**伯糖(Arabinose)、甘露糖(Mannose)、赤藓酮糖 (Erythrulose)、来苏糖(Lyxose)、景天庚酮糖(Sedoheptulose)等等奇奇怪怪的糖吗?还有些根本都不叫“X 糖”,居然也是糖类,比如甘油醛(Glyceraldehyde,化学式 C3H6O3)。
和这些一比,我们平时生活中说来说去的白砂糖(蔗糖)和葡萄糖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啊!
四、谁该多吃,谁该少吃?
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砂糖、葡萄糖、果葡糖浆一类的东西,都是叫做精制糖。人工添加的精制糖的摄入不会带来任何额外的营养素,它进到身体里**的目标就是给你提供能量。什么你说你能量已经吃够了?那它就变成脂肪堆在你身上,然后把你变胖,再让你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病,除此之外再无他用。
而碳水化合物则不同,由于家族庞大,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在机体内有着多种重要作用。从决定你的血型到帮你节约蛋白质消耗,再到在肠道中被分解后营养肠道上皮细胞,碳水化合物无处不在。
如果盲目不吃碳水化合物,就算先不看碳水化合物缺乏引起的自身蛋白质分解等等后果,想想这么做造成的能量豁口只能全都被脂肪和蛋白质填满,画面也实在是太美,让我不敢看啊。
所以结论就很明显了。我们应该少**制糖和含有大量精制糖的甜食(比如冰淇淋、含糖饮料、蛋糕等),但是该吃够的淀粉类碳水化合物,比如谷物和薯类,那是一口也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