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30日,***派出的9个民间投资督查组已经陆续完成对全国18个省(区、市)的为期10天的大督查。
统计数据显示,1-4月,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现象并未好转。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40763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比1-3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24036亿元,增长6.8%,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4870亿元,增长2.9%,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2724亿元,下降23.1%,降幅扩大6个百分点。
此次督查针对民间投资的政策落实、准入、服务、环境等内容,各地陆续公布了督查过程。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督查组在各地反馈的有关民间投资问题主要包括**难**贵、准入门槛高、促民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难**贵仍是主因
今年1-4月,浙江省民间投资4162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1-4月,江苏省民间投资10367.41亿元,同比增长11.2%,回落1.5个百分点。
根据各地向督查组反馈的信息,**问题依旧是民资发展的重要难题,PPP模式作用也很有限。据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全国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共有8043个,项目总金额达93103亿元。目前真正落地的项目仅为22%。
督查组在黑龙江督查时指出,当地民营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还存在民营企业负担重、人才缺乏、**难和**贵等问题。
浙江海宁市一家服饰公司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对民企而言,转型升级主要的难处是资金,“有了资金才有技术和人才,但是国家的产业基金、银行贷款,都到不了我们这样的小企业。”
督查组也指出,各地由财政出资设立的基金、转贷金,以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信贷品种等,都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正如企业所说,银行会根据企业规模排名优先贷款给实力排名*靠前的企业,民企地位远比不上国企。有些企业申请过较多PPP项目都被**了,原因之一是相比之下,国企能从银行贷到更低成本的资金。
各地企业家们坦言,PPP项目虽然名义上是**和社会资合作,但实际操作中,民企往往很难参与。
甚至在***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中,地方在化解“僵尸企业”时,却只愿意卖给国企。
准入门槛高致民企“没门”
督查中,很多民营企业家表示愿意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但各种类型的“门”就立在那里,让民企望而却步。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处处长潘毅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强调,在这两年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民营资本的投资受到“玻璃门”、“弹簧门”限制,电信、高铁,民营资本进不去,垄断性较强的行业进不去。
这些因素严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不少受访企业均表示,因为有**背景,国企参与项目被认为风险更好把控,而民企则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而被关在门外。
比如,国家屡次强调项目招投标中不准设置不必要准入条件,但个别地方仍将诸如“测绘甲级资质”等非必需的过高资质作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市场准入条件,大量资质不高的民营公司被排除在外。
另外,有些**招投标项目,一个标的100多万元的项目,对竞标企业的注册资金要求竟达到5000万元以上,“屏蔽”了一批中小民企。
***总理李克强也在此前的***常务会议上特别强调了“没门”现象,“说实话,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而是没门 !不知道门在哪儿!”
此外,根据民企反映,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地方**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一些省份办理相关许可证手续复杂、行政效率低下因而耽误企业项目等问题突出。
多数受访企业表示:“大多数领域应该向民间资本开放,有资质的民企并不少,不放心民企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可以做好详细的审查和监管,而不应该完全将民企关在门外。”
部分地区民间投资有起色获赞
此次督查中,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其在民间投资领域进行的深入改革和创业创新相关政策支持也受到了督查组的重视。
比如,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黑龙江省民间投资增长13.1%,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7.9个百分点。
督查组总结认为,黑龙江省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大力推进发展环境建设,改善**服务;二是不断深化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三是依托本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农民创业。
不过,上述东北省份的民间投资增长,也与其基数较低有关。
此外,督查组肯定了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地区在鼓励民间投资方面的诸多经验。
针对民间投资下滑较为严重的情况,浙江省则表态,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民间投资落地。今年安排重大项目913个,计划投资8300多亿元。
目前包括**和企业界的共识都是,民间投资潜力巨大,但该如何解决好政策“*后一公里”问题,有效地推动民间投资增速回升,是考虑政策智慧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