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周末,一则“人民银行限制中国居民购买香港保险”的新闻在**疯传。根据来自不同信息源的说法,这次禁令来的额外的严厉,顺便还附上了一家香港保险公司的内部文件,言之凿凿的证明“出于配合国内监管机构”的原因,已经暂停了使用银联卡支付保费的渠道。
为什么国内监管机构要限制国内客户购买香港保险呢?为什么出手的是央行而不是主管保险的***呢?其实,*先要了解,在过去的几年,香港保险,特别是大额香港保险,在资本流出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穿着保险马甲的分红和**险
一般人眼中的保险是提供**作用的,也就是投保人支付一定保费,出险(例如意外,生病,死亡等)后获得保险赔偿。但是近年由于代理人和银行急功近利的**,市场上充斥的大部分都是**功能薄弱,实际上类似一个长期存款的分红险和**险。X教授并无意从道德角度批判这种现象,因为存在的就是有理的,确实有一部分客户需要的是长期的固定投资,只要保险能提供比存款更高的收益,未尝不能是一种另类的投资。
典型的例子是各大网销平台上的**险,基本上如果出险的话赔付金额相当于已支付保费的105%,也就是说额外**只有 5%,基本没了保险的功能,但是它提供的回报可以在6%以上,由于保险公司的信用度仅次于银行,这样回报的**险还是很受欢迎的。至于怎么挑选国内网销平台的**险,X教授(**公众号X_Man_Investment)会另写一文,今天先讲香港的保险。
近几年越来越多国内客户到香港旅游购物,也开始在境外开设户口尝试投资。香港保险公司也希望做国内客户的生意,当他们发现国内客户喜欢理财类型的保险,便也开始开发主要有储蓄功能的保险。
其中一家英资保险公司的**分红险,一家美资保险公司的**寿险,两家中资保险公司的长期寿险和**险,都是这类保险的典型。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收益率比市场的美金利率高出不少,银行的美金利率只有零点几,但是这种保险都可以提供3%-7%的回报,自然吸引力爆表。提供***的秘诀其实说穿了并不神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因为保险的投资期限可以比较长,所以可以投资一些二十几三十年的债券,回报自然比短期的银行存款高;
2. 保险资金一部分可以投资于股票,甚至是更另类的PE,房地产等投资,这些低流动性的投资从长期来看可以提供比债券更高的回报;
3. *关键的是,与存款不同,保险公司的回报率不都是是**的。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带来的***只是从统计意义上来说“有可能”提供更高的回报,而保险合同上都有各种条款,**了保险公司在自身投资回报不达标的情况,可以调低给客户的回报。所以,保险合同上一般都有“**回报”和“非**回报”两栏,虽然如此,大部分客户看产品时都没有特别区分这两种回报,一般都是看的总回报,因此有了保险回报很高的印象。
在海外长期低利率环境下,这些“***”的保险产品异军突起,成为了香港保险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但这并不是*重要的,从2013年开始,另一股力量加入了香港保险的潮起,把这场盛宴变成了狂欢,*终导致了近期央行的出手。
跨境支付与大额保单的逆袭
如果说2013年前的香港保险还是小打小闹,进入201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陆客户到香港来买保险,几家激进的香港保险公司开始了一系列调整。
*先,他们增大了大陆客户可以购买保险的限额。之前出于对大陆客户的健康状况的担忧,很多保险公司都有特别额度针对大陆客户,但是销售人员不断争取突破这些额度,而保险公司看到反正很多大陆客户买的都是理财型保险,健康状况在这种保单的中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自然乐意提升额度。
*关键的是,保险公司开始接入国内银行卡的支付渠道。*早的时候,保险公司用的是标准的银联渠道,就是装一个POS机,然后客户可以用他的国内银联信用卡刷卡支付保费。信用卡的额度毕竟有限,而且银联对保险公司设了每笔5000美金的额度,用起来还是碍手碍脚的,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是否能投用借记卡支付保费。
这时,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 – 通联支付 – 进入了这场盛宴。通联支付的股东之一是新华保险,对保险的了解比较深入。他们做的是行业解决方案,也就是说香港保险公司不用管通联是如何和国内银行卡和银联进行连接,他们只需要知道接入了通联的解决方案,客户刷银联卡的保费,可以直接进入保险公司的账户。
这其中,通联其实起了一个“套码”的作用,把保险公司当成了一个普通的海外商户来处理。由于海外商户消费是没有限制的,因为购买货物在央行的定义中是经常项目,早就在开放列表之中,所以买多少都可以。这样一来,买保险时,刷多少都不是问题了,只要国内银行卡的限额不超(一般国内银行的支付限额为每笔100万,但是可以刷多次),理论上可以无限刷卡。
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和国内客户同时发现,这是一个完美的转移资金到境外的方案。一方面,通过刷卡方式不需要通过亲自携带现金、地下钱庄汇款等灰色方式,只需要到香港一次,买一张保单,就可以无限额的进行跨境支付;另一方面,刷出去的钱直接留在保单里,还有较高的收益率,正好满足了转出境外的理财需求。虽然保险一般需要保留较长时间,不能随时支取,但相比可以“合法”自由转出境外的好处,还是瑕不掩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聪明的国人开始越来越多的采用了这种方法汇钱出境。
火上浇油,更复杂的玩法
2013年到2014年,香港保险市场高速增长,粗略统计超过一般的增长率来自国内客户的贡献。尖沙嘴海港城有*大的保险公司的见证点,每个周末都是人满为患,挤满了来自祖国各地的购买保险的游客,*高峰时期一早过去排队排个四五个小时都是常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保险公司把见证点设在海港城的原因,因为代理人可以把他们先带到见证点,然后帮他们排队,客户就可以愉快的在海港城买买买,等排到了,一个电话就可以回来付款,简直是完美的一天啊。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有钱人的跨境保单需求,保险公司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玩法。一种是将原来需要每年支付的保费一次性提早支付,例如一年10万美金的保单,支付20年,如果一次性支付,就等于200万美金。
另一种是提供保单融资,也就是借钱给客户,让客户较少的资金就可以买到大额保单,然后再慢慢还这笔贷款。由于贷款利率很低,甚至低于保单本身的利率,有的人就把这当成加杠杆的工具,具体原理和*近几天热炒的“*付贷”很相似。等他们还贷款的时候,再从国内慢慢汇钱出去。这样,一张保单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保单层出不穷,就连香港市场多年的从业人员都不得不感叹,从没见过如此胜景。
针对保单期限比较长的缺点,有些保险公司特别设计了一些相对来说时间比较短的保单,类似国内的高现金价值保单,立刻受到市场追捧。
*夸张的玩法,其实是一家中资的商业银行发明的。这家银行的国内分行给客户介绍香港保险,通过跨境见证开户帮客户事先开好香港的银行账户,然后安排客户到香港的分行购买一种分红险,*后直接拿这张分红险抵押做一笔贷款,这样客户国内的人民币资金就妥妥的变成了随时可用的港币或美元现金。这样的话,连保险*大的劣势-低流动性-也给解决了,虽然抵押贷款做不到100%,但大部分资金可以安全出境,自从听说有这样的好事,那家商业银行本来就很好的生意就更红火了。但央行的头就更大了。
迟来的出手
央行自从去年8月汇改触发了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为了在尽量少消耗外汇储备的前提下保住人民币汇率,已经停止了很多对外投资的通道,包括QDII,QDLP,QDIE等都事实上暂停,也逐渐把很多资金外流的灰色漏洞都堵上了。但是央行和外管局一直以来对跨境大额保单都没有什么表示,这其中有一个技术上的困难。如上面所述,虽然这些理财类保险里面**成分少到几乎没有,但是从名字上毕竟还是一个保险。纯粹的保险按照定义,肯定应该算是服务贸易项下,在中国经常项目已经开放的今天,理论上不应该做任何禁止。
但是有一部分储蓄成分的保险,算不算服务贸易项下呢?如果不算,毕竟还是有**成分的,如果算,那大部分的储蓄成分又怎么说呢?讲来讲去,如果可以把储蓄和**成分分开就好了,可是把两者混在一起本来就是保险的看家本领,***这么多年也没有分清楚,央行和外管局怎么能这么轻易将他们分开呢?这就是为什么监管机构眼看着这样一条资本外流的官方渠道渐渐成型,却无法立即出手的原因。
没有办法区分产品,只能对保险公司一刀切。2016年2月4日,银联要求要求对所有保险机构实施交易限额,每笔不超过5000美元。银联特别强调这是本来就有的限额,是有的机构采用了别的商户代码,绕过了这个限制。
这个政策出台的当天,保诚和友邦股票都跌了超过8%,一片风声鹤唳。但是过了几天,客户发现并没有什么影响,5000美元一笔,但是没有限制笔数,如果愿意刷的,多少笔都还可以刷。比如保诚的内部规定就是每人每单可以刷十笔,那就是5万美元了,然后还可以让亲戚朋友帮忙刷,一下子几十万都不是问题。有的大额保单的购买者甚至因此提前了到香港的行程,从二月初到三月初的的销售量不降反升,反而加快了资金外流的速度。
是可忍孰不可忍。通联作为第三方*不听话,自然是开刀的对象。本周末的限制其实主要限制的就是通过第三方支付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分红类保险,只允许购买人身意外险,医疗保险和交通运输保险等产品。广州银联和中国银联暂时还可以交易,但是已经把限额降到每日30000元港币,简单来说,大额保单随意刷银联卡的日子从此过去,资本外流渠道又少一条。3月14日保诚和友邦的股票都轻微下跌。有传言说央行的*终目的,是把保险纳入每年5万美金的额度使用,要是传言成真,这两家的股票还有的跌。
香港保险还值得买吗
纯粹作为一个洗钱出境的渠道,目前看来香港保险的价值已经不大了。但是如果你并不是不准备通过保险转移资产出境,而是本来就想要买保险,获得更好的**的话,香港保险其实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海外的保险定价基于海外人口的经验数据,例如海外的生命表,也就是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平均寿命越长,危疾发病率越低,同样保额的保险的保费就越低。香港的平均寿命全球第一,所以基于香港人口的保险定价较有优势。而香港的保险业竞争激烈,在产品设计上就有独到之处,例如国内的危疾一般只保四五十种,香港的可以保到接近100种,虽然很多都是罕见病,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一旦中招,就是有和没有的区别。而且香港的危疾现在都流行多次赔付,以前生了病就不能再买保险,有了多重赔付就算复发也可以保(当然要经过等候期),例如市场上主流的多重赔付危疾产品,*多可以赔7次。
此外,香港的赔付比较理性,合乎条款就赔,保单存活两年就不可以拒赔,保单存活一年后自杀也赔,国内一般理赔的时候有各种条款拒赔,例如有一条很常用的条款,如果投保人犯罪,保险公司也可以拒赔。香港没有这种条款,所以很多贪官去香港买保险。当然,我要郑重提醒一句,如果你不是贪官,没必要为了买个保险去做贪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