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3·15,“打假”都会应景地成为**场的热门话题。而昨日,网购相关投诉又例行成为了媒体曝光的焦点。网购成为打假的“沃土”,无疑跟蓬勃的互联网商业新图景有着紧密关系。据报道,2016年1到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就达到6361亿元,同比增长27.2%。
与网购*爆对应的,是假冒侵权乱象被曝光频次的密集。部分假货在网上蔓延,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消解着社会信用。无论是为自己代言,还是马云所说的“假货是阿里巴巴未来30年的*大挑战”,其实无一不显示着假货问题正在成为约束电商前进的一个关键性的门槛。
可尽管电商们的打假资金成本投入急速增加——连大数据、云计算被引入防假打假领域,如今电子商务平台们还在联手执法部门将监管执法带入“互联网+”节奏中。但是假货依然是屡打屡现,依然成为消费者的主要网购困扰因素。
这种零和博弈模式的形成,其实还是与打假未曾*本有直接关系。线上打假系统再强,也是止于渠道钳制,而无法对假货大本营形成釜底抽薪式的剔除。正如此前一***神曲歌词,“‘江南皮革厂’原价都是两百的、三百的,现价全部只卖二十块”的山寨*包,即使在网店难以容身,也会在那些批发市场、地摊招摇过市。电商不过是作为入口让假货问题在大体量平台的集纳效应中被放大,而信息的相对对称,又让假货更容易被发现。
说到底,无论平台类、自营类,电商自然该起到线上“过滤责任”,但这难改假货泛滥源头在线下的事实。这点也决定了,线上以线索提供为主的“助攻”线下打假模式,只能是零星打击。本质上,当下的网络打假需要置于更宏阔的视角下和格局中。
线下假货盛行,归根结底还是实体经济“抱恙”,说明以山寨为主要特征的商品形态在局地乃至国内很多地方都广泛存在。而瞄准利基市场,以消费空间的“长尾”为手段实现利润积累,正是粗放式生产阶段的典型特征。如今供给侧改革的概念被广泛提及,某种程度上,清除那些制假源头、售假枢纽,就需要将其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野下——在发展新经济和服务型制造业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权制度完善的结合,以供给端搭车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升级,以品质打造品牌而不是用劣质的模仿抄袭品牌。其实如今的经济转型,正是要尽快转变以往的代工式假货生产模式,实现产品供给基本面上“良币对劣币的碾压”。
打假跟供给侧改革“双手联弹”,要打的“假”才会少得多。但这也有个较长的过程,就眼下看,“以*标为*本赢得空间”仍是网络打假不得不走的路子。
当前形势下,打假需要更多“中国队”摒弃一门一户、条块割据的状态,让**、各电商、权利人和消费者的信息都接入“打假端口”。比如说,让营业执照、许可证等信息跟电子商务平台数据接驳,使得平台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公检法对网络售价交易量的电子证据认定系统完善;让权利人跟电商形成合力鉴定机制等。这些都需要商事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以及电商之间的公益性配合。
网络打假,要靠打假手段的升级,也要依托经济增长跟“山寨依赖”的切割。我们需要3·15变成365天的常态化监管,也需要长远性的供给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