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忽然之间房产市场大热,又到全民讨论房子的时候了。其实,房子的事,一直没有在人群中冷过。为什么国人如此热衷买房子?
安全感,这是一个人人内心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目前的中国,这更是一个全民思考的问题。即便没有认真思考过,安全感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同时,安全感的问题是个禁忌,谁都不愿意去面对,*好的方式就是在我们还没意识到安全感不高、还不用非面对不可的时刻,就已经用一些方式解决了。
我有个离异有孩儿的男性朋友,他*近认识了一个让他感觉不错的女性,对方向他提出一个条件:有房有车。估计大多数女性都会有这样的要求,也算合理。关键是我朋友暂时没有置业的想法,因为他认为租房住是一样的。我朋友认为,在大城市里,一套不错的房子需要1000万+,自己目前不具备这样的经济能力,但又希望有好点的居住环境,可以一年花15-20万租住,如果想换,随时也可以换其他的房子住。并且买房的*可以做其他的投资,或者让自己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生活方式。这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无可厚非。但那位女性就是要买房子,言下之意,不买房子就考虑是否有交往的必要了。
我尝试和我朋友去讨论这个问题。*先,女性对于男性的选择是择优录取,这是生物本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动物界雌性动物选择能力强的雄性是一样的。而房子和车子,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是男人能力的象征物。所以,不管男性女性,房子这样的外显物资都是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当然,男性的事业,其他**类型,也都可以证明其能力的大小。而女性选择一个能力强大的男性,很符合她们的生物本能和心理需要,除了那些有“圣母”情结的女性以外。这样的心理需要,可以外化为一种观念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择偶观等等。
总体来说,男人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女性选择强大能力的男性体验安全。在中国文化氛围里,这也解决了男性的“存在焦虑”,因为只有比别人表现更好的人才有价值,才被他人更加认可。要不然,一个能力弱小的人,是会父母冷落和抛弃的。在中国,乔迁之喜,类似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仪式。
买房子,是占有的象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把人的生活态度分为两类:占有和存在。在人群中,以占有为态度的生命过程之人占大多数。
活着的本能动力是趋利和避害。只是趋利和避害是两种不同的方向,趋利属于积极自主**,而避害是被动消极应对。从而,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态度呈现出截然不同。
在中国,大众的潜意识中对资源的缺乏恐惧在历代变迁中形成。也就是说,在若干年前,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吃不饱和穿不暖,因为人为或自然条件的恶劣,一度形成内心对生活资料的恐慌,这样的恐慌形成了对外占有物资的强烈愿望。就好比一个幼年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对更多的事物占有去弥补那个曾经缺失的心理黑洞。
占有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占有多,可以在人群中体验到优越的感觉。这也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是比官大,就是比拥有的东西多。
另外,在中国,个体服从群体,是更多自我价值的来源。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属于“自我”的就不是很重要,并且自我的概念会被解读为“自私自利”或者“另类”。在这样的体系中,坚持自己很难,会有被边缘化的风险。所以,既然占有是大多数人的态度,那占有的方式也似乎更为大众认同。我占有,所以我存在;因为我拥有什么,所以我才成为我。既然买房子或炒股票是全民话题,那么参与其中便会更有存在感一些。不管自己能力如何,跻身到群体运动中很重要。
在精神分析的体系里,房子会指向母亲的子宫象征
有个来访者告诉我一个梦,梦见自己在野外奔跑,外面电闪雷鸣,很是恐惧。当她发现有一个房子的时候,忽然感觉没那么害怕了。这个梦的理解可以从几个层面,其中一个层面是:外面是危险的,我会受伤,如果回到妈妈的子宫里,或者倒回婴儿状态,就会获得保护。而这位来访者的问题便是情感关系,对亲密关系恐惧,这来自幼年妈妈的不恰当对待给她造成的创伤,她被一个冷漠的妈妈养育着。而现在60~80年代的人,他们的妈妈普遍是忙碌的,同时情感上给予孩子极少的。
许多人内心对房子的理解,早就已经超出了居住场所,而到达心理层面。中国人对妈妈的依恋感是非常强烈的,对妈妈的称颂和对母爱的赞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并被感动。可是,妈妈的意象更多是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满足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妈妈代表着照顾,代表着可以依赖。这是一种退行的需要。我有个朋友**了“中国*婴”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中国人在心理层面上是一个*大的婴儿,而与人和社会建立的情感关系,更像是“找妈妈”的情感关系。
在无意识中,回到房子里就好像回到被照顾的那种状态:安定的,满足的。如何对待自己的房子,似乎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房子一直是不动产,虽然现在房子产权只有那么多年,但从古至今买房置地是许多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样的观念,到现今社会还是如此。这是观念延续,已经根植在国人深深的脑海里。更老一辈的人“关心”晚辈的话语都是“买房子了吧,多大的房子?买了房子就安定下来了。”房子和心性的安定还有很大关系,就怕不稳定。
从现实来看,房子可能意味着户口和学籍
自古社会的阶级观念就存在,一度社会阶级被放大,同时也被弱化。而弱化只是表层意识上的,在深层意识里,阶级从来没有消失过。而随着社会发展,阶级又开始明确分层。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生活,就好比是曾经的军人或者白领一般,被人羡慕。城市化进程,也就意味着许多农村在消失,而进城买房居住是必然的。在大城市里,为入户口,也促使很多人举全家之力买房,类似投资移民。而中国教育资源一直以来是紧缺的,学区学位房大热。前几天在北京出现了天价:530万,买了一个12平方米的学位房。这样的信息,会给大众什么样的影响?学位很难,要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权力资源不够,学位房是好的选择。
从许多方面来讲,全民房事话题,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今天我路过小区门口的房产中介,看到中介的房源信息上做出了升价的标注。这是营销手段,类似饥饿营销,恐慌营销,似乎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这样的营销手法一旦被普遍采用,人们内心的焦虑就会被激发,有多少人是被这样营销手法激发了买房冲动的?
国家政策利多,也实实在在刺激着房子非刚需的人们,进行房地产投资。而在一个又一个阶段里,投资房产而**的**故事,也在刺激着人们的失落感和欲望。从此,房子成为有可能一夜**的事物之一。从小,我们就被比较,别人可以的我也可以,别人有的,我也想有。遇到一个因为房子挣*的同事或者朋友,或许很多人内心不是羡慕和欣赏,而是深深的失落和嫉妒。
我又有位来访者曾对我说,凭什么别人可以在房子的买卖中躺着挣*,而我需要很辛苦地做公司,挣的*还没那些人多。是啊,心理的不平衡,促使许多人投身买房子坐等“躺着挣*”的行列中。何况,现在银行借*给你投资房产呢。
中国家庭中,因为一些传统观念(也是因为恐惧)比如会重男轻女等,会让人对“**”公平有强烈的需求,所以别人有,我也要有,生怕失去一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机会。
整体上来说,买房子一旦上升到心理需要、投资需要,买房和卖房的脚步就不会停止。同时,单身人群越来越多,离婚率高,也会促使房产的需求提高。本来三个人一套房子,也许会演变成三个人两套或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