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请您给中华***起个英文名字,您会怎样去翻译呢?一提中华***,笔者必会想到天津“狗不理”包子。在今年“*有价值中华***30强”评选中,“狗不理”包子作为天津风味名点依旧高调入选。
随着2008年**会日益临近,为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餐饮,近期发起的“传神诠释***”活动正如*如荼地进行着。而给“狗不理”起洋名自然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怎样选好它的译名,我们还要从它的由来说起。
众所周知,“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风味名点。它色白面柔,大小适中,底帮厚薄相同,一咬流油却不肥腻,味道十分鲜美。它的历史由来版本较多,其中一个讲的是100多年前,在清朝同*年间,天津武清县杨村有位少年叫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是出了名的牛脾气,凡事若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都不理。为此,母亲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都不愿搭理。贵有长到14岁时脾气依旧,父母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天津学点手艺,找点事做。恰好天津南运河边刘家蒸食铺正招小伙计,于是高贵有就被介绍进去。刘家铺子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能吃苦,干活又勤快,店主于是让他学做包子。因为聪明好学,贵有很受店里师傅喜爱,3年下来,他做包子的手艺大有长进并小有名气。于是,他离开刘家铺子,自己开了家包子铺。由于手艺好,做事认真又货真价实,包子铺名声很快打响,客人越来越多。由于大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顺带手把他的包子也叫作“狗不理”包子。随着生意越做越好,贵有感到“狗不理”的叫法太难听,就改铺名为“德聚号”,但大家并不买账,“狗不理”三个字依旧不绝于耳。后来,“狗不理”包子被进奉给慈禧太后品尝,慈禧很喜欢,曾派专人到天津再次购买,自此“狗不理”便闻名**。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壮大,现今的“狗不理”包子不但在国内餐饮***中****,更是稳坐“洋名榜”*位。
在“传神诠释***”活动中,如何给它选好英文译名自然也备受关注。在如“K in g B e live R e s tau-ran t”等近百个参选译名中,专家们一致认为“go b e-lieve”*有创意。*先,它的译名短小精悍,便于书写,有效避免了中英文字数表达上的差异;其次是它的英文发音与“狗不理”中文发音相似,便于外国友人记忆;再者就是它的中文直译为“去相信(它)”,也可以理解成“相信它吧”,这既突出“狗不理”包子在餐饮界的地位,又巧妙地找到了中西方思维的结合点。这种兼具精练、创新并不失本意的翻译手法既符合“信、达、雅”的标准,也是**、商家,特别是外国友人所期待的。
随着时代变迁,中华***也要走出国门,让世界所熟知。在解决语言障碍这个*要问题上,“go b e ieve”诠释“狗不理”的做法在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相信也会给众多“待嫁闺中”的其它***些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