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总理如何破局留守儿童

2016-01-28来源 : 互联网

仅仅在几年以前,“留守儿童”都不是一个主流语词。2010年,一位央媒老总还公开撰文称这是一个“伪问题”,他说:“关于留守儿童的评论很多,似乎突然成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然后就讲他们那茬人“打小就是留守儿童,很少跟爹妈在一起,因为他们都在忙工作,谁也没觉得有问题。”

每个人的认知视角都会存在盲区,这不要紧,及时纠偏就是了。这两年,随着关于留守儿童诸多恶性问题的集中爆发,相信包括那位老总在内的很多人都会改变看法,并清晰地认识到这不仅不是“伪问题”,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牵动现实中国、并深刻影响未来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命题。

从这个意义看,李克强总理1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应该说,充分体现了我国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国家意志。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新型城镇化,抑或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人的发展”这一命题。改变“毕节的孩子”的命运,是责任,更是情怀。

此次国务会议,也可视为对一直以来汹涌澎湃民意的积极回应。会议不仅明确了责任,指出关爱数千万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家庭和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其中,又特别指出“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这样的表述,对于社会上一度纷纷扰扰的“监护补位”、“监护转移”倾向,是有力的矫正。也即,与家庭的亲情陪护相比,“代理家长”之类的做法徒具观赏意义,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同时,会议也指出了破解的路径,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建立强制报告、干预、帮扶等机制,打击侵害留守儿童的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加大寄宿制学校等建设;三是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从这三个层面可以看出,破解留守儿童困境,关键还在政府责任。

孩子留守在乡,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缺位,不仅不能缺位,还应该动用公权力和行政资源实施普遍调查、干预与帮扶,这既是法律赋权,也是现代政府伦理使然。一个有担当的政府,不应该让任何一个孩子游离于视野之外,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野蛮生长,甚或遭遇形形色色的外力侵害。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当前还不可能马上、全部解决留守儿童纳入家庭的情况下,则不失为一种必要的过渡。当然,理想的寄宿制学校,也不能只是热衷于硬件建设,而忽略了文化的养成,更不能成为“达标”名义下的政绩工程。

而根本之策还是要创造就业条件,降低进城门槛,让父母有能力、有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无论是进城置业,还是返乡创业,政府都负有引导、调整之责,且责无旁贷。事实上,这既是长久以来很多有识之士积极倡言的,也是当下中国新兴城镇化能否获得持久动力的源泉所在。部分城市管理者出于种种考量人为设置的门槛,并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一大势。

当然,留守儿童的问题牵涉甚广,几乎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伴生性”问题。但无论多么复杂、艰难,都不应该是搁置甚至无视的理由。总理此番再度聚焦留守儿童,也意味着一种普遍共识的形成。接下来,则考验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行动力。

毕竟,有什么样的青春一代,就会有什么样的公民社会,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现代化。孩子有诉不尽的思念,父母也有说不完的无奈。而所有的伤痛、悲情、困厄、无奈,最终都将潜移默化成为发展之恸、现代化之殇。若不下大力气解决“人”的问题,而是听任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在生命最重要的阶段处于“监护真空”状态,则国民素质怎么可能提高?这样的现代化又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福祉?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